close

本週所閱讀內容為日治時期描寫,大甲鐵砧山、霧峰林家萊園、台中公園三處中部名勝,與台灣

文學的連結關係文本,從歷史古蹟所遺留下的線索,將殖時期的歷史變革,文學作品中所散發出的感

受,時代上有何意涵?

大甲鐵砧山在學生的印象中,並沒有特殊的記憶,但文本中提到鄭成功劍井傳說,不禁引發了一 些興趣,清領時期到同治期間,大甲鐵砧山背負了歷史的罪名,只因鄭成功竊據侵擾之事端,但在光緒 元年(1875)沈葆楨力保鄭氏並上疏追諡,才有專祠編入祀典。經過時間的累積,鄭成功在歷史上的 評價上升,人都是回遺忘不常提到的事物,而會專注在新的事物上,明治40(1907)),櫟社便以「鐵 砧山弔古」為題,呂敦禮〈鐵砧山懷古〉: 

大甲行過又大安,雙流中峙好岡巒。百年遺恨傷亡國,一代孤臣此駐 鞍。闢地有功民愛戴,回天 無力涕汍瀾。我來訪古尋遺井,萬丈沖霄劍氣寒。 

  學生最喜歡後兩句,寫的是今日來訪尋找過去,古今對照往昔已逝,劍氣從深不見底的古井,衝出

劇烈的寒氣,讓作者感受很深刻。而傅錫祺的作品〈鐵砧山弔古〉,卻會讓學生直接跟老師劃上等號:

  滿腔熱血孤臣淚,祇剩清泉一道寒。

只因老師的氣質與這詩,有著強烈相似之處,老師對於文學的熱情,是聚集文青中的浪漫情懷。 對於林家萊園的印象是望族的古樸聚落建築,因為過去921地震,曾經對林家建築物有一些損傷,讓後 來文化部編了一些經費來修護,學生對這裡的記憶不多,只能從課程中老師上課的內容,片面的學習一 些資訊。 

最後提到台中公園建於明治 36 年(1903),過去的都市傳說,曾經荒廢了一些時日,也常有流鶯 在公園攬客,成為一個複雜的地區,想不到在建立之初,日人都市計劃的項目有台中公園,原本的規模 並沒有現在看到的那麼大,而是經過多次的整建後,到大正元年(1912)才是現在的模樣呈現,最讓人吃 驚的是原本居然是一片墳地,還好後來積極建設,多次詩社活動舉辦,成為中部文雅象徵地。 

提問1.鄭成功的祭祀廟宇,都會是什麼人在祭拜?台灣為何建了許多鄭成功的廟? 

提問2.昭和元年(1926),賴和曾經以隨筆的方式,記錄到萊園參加文協理事會的 見聞與感觸,即 著名的〈赴會〉一文。詩人劫後多悲哀,合抱殘篇滿草萊。題碑儘有成名者,朽樑雖多是棄 材。他認 為櫟社成員堅守傳統漢詩文書寫,是一種不知與時俱進抱殘守缺的行為,並諷刺題名碑上之人,這是什 麼因素而讓賴和有這種想法呢?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文學地景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全臻文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